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紅旗文稿》
原標題: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改革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錨定的方向和主題上不斷深化并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形成發(fā)展,,彰顯出蓬勃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闭驹谖覈l(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們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堅定不移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科學地回答了當時之中國應往何處去的時代課題,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使中國真正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本土化的社會主義道路??梢哉f,,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和實踐都昭示了一個真理:只有矢志不渝地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和發(fā)展的,。改革開放前夕,,鄧小平同志曾擲地有聲地說道:“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頁)這句話一方面表明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尋求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科學發(fā)展道路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向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并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改革開放由此正式起步,。1982年,我們黨召開十二大,,指明了社會主義中國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機構改革以及堅定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前進方向,,同時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全新命題。此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寫入主題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zhèn)ゴ笃鞄脧拇烁吒吲e起,再也沒動搖過,?;乜催^往的40年,我們發(fā)現,,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這一主題貫穿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滲透在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改革開放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步、發(fā)展,。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就喪失了源頭活水,就難以獲得現實的基礎和前提,。伴隨著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文化得以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2.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一場革命,。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絕不是什么別的性質的革命,,而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自我調整,、自我變革、自我完善,,它最大的歷史功績便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使中國成功走上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路。這場革命的意涵是多方面的,。它首先是一場思想大解放,。從歷史進程看,思想的解放與革命構成了改革開放的現實起點和邏輯原點,。正是1978年中國思想界發(fā)起的那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重新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才有了后來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也是一場深刻的體制機制變革,。改革開放當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但是它對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體制機制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社會生活的廣泛影響,,絕不亞于一場革命。改革開放還是黨的一場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一方面意味著擺脫過去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意味著對過去方針路線政策的調整乃至徹底告別,,另一方面,,又必須堅守一些底線和原則,,以便使這一革命保持在適度的范圍內,而不至于引發(fā)顛覆自身的后果,。正是抱著自我革命的決心和勇氣,,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一次偉大覺醒,從而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途,,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完善需要繼續(xù)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最大最重要的成果,。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逐步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改革開放的起步,、成長乃至曲折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中國共產黨人直面和反思計劃經濟年代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足,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礎上,,廣泛吸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寶貴經驗,大刀闊斧銳意改革,,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逐步發(fā)展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頁)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走向興盛和繁榮,。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孕育生長出來的銳意改革的精神、開放包容的胸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等等,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鍛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化品格,。過去的40年,是改革開放使我們黨找到了正確的前進道路,,也是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前進提供了強大動力,。進入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改革發(fā)展面臨著更加艱難的挑戰(zhàn),、更為艱巨的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巨輪要乘風破浪,、闊步前行,,關鍵在于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繼續(xù)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二、改革開放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方向
改革開放只有一個正確方向,,那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改革開放都只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既定方向上前進,。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改就會失去活力和前進的動力;不該改,、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改了就會丟掉黨,、國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1.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制度不動搖。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他們或者支持改革開放而反對社會主義,或者反對改革開放而主張回到傳統的社會主義去,。前一種態(tài)度將改革開放混同于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踐方案,,妄圖將中國引向“邪路”,后一種則刻舟求劍地認為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老路”的背離,。這兩種觀點表面上看起來大相徑庭,,但卻犯了同樣的理論錯誤,即機械地認為改革開放就必然應該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就必定是往資本主義方向改,。這兩種觀點都是極端錯誤的,必須堅決加以反對,。事實上,,我們黨對改革開放的方向問題始終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實行改革開放,,這是怎樣搞社會主義的問題,。作為制度來說,,沒有社會主義這個前提,改革開放就會走向資本主義,,比如說兩極分化”,。(《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頁)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這個問題上都無比堅定,,強調中國搞改革開放,是為了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病,,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推動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科學化與現代化,,絕不是將西方的理論,、觀點、制度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在這一事關大是大非的根本性問題上決不能出現顛覆性錯誤,,否則就會葬送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未來,葬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前景,。
2.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動搖,。改革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要取得更大的發(fā)展成績,關鍵在于始終堅持,、不斷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部共產主義運動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都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誕生和發(fā)展;黨的領導一旦被削弱乃至被放棄,,社會安定團結的局面就會受到破壞,國家發(fā)展就會受到災難性沖擊,,社會主義大廈便會快速傾倒,。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yōu)勢。40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發(fā)展成就,,始終沿著正確航向前行,,核心就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掌舵與領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說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形勢越是復雜嚴峻,,任務越是繁難艱巨,就越是需要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將黨的領導有效貫徹到改革開放的方方面面,,確保改革開放的各項事業(y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另一方面,,新形勢下的改革開放必將成為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最為有效的練兵場,。全黨上下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應當嚴格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學習政治領導,、改革創(chuàng)新、依法執(zhí)政,、群眾工作,、駕馭風險等各項本領和方法,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不斷提升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牢牢把握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工作的主動權,。
3.堅持人民立場與群眾路線不動搖。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是否秉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界線,,也是區(qū)分社會主義制度和其他制度、區(qū)分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分界線,。人民立場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立足點和生命線,,貫穿改革開放始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頁)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更是明確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確立為評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一條主要判斷標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此后,,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都始終強調改革開放的人民性本質,。顯然,,人民立場和群眾路線一旦偏離,,改革開放便會背離其初衷。事實上,,無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還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說都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實踐,。因此,,必須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充分激發(fā)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改革開放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三,、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回顧40年輝煌歷程,,不難看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同向同行,、不可分離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只有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改革開放才能始終行走在人間正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繼續(xù)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改革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1.推動高質量發(fā)展。黨的十九大作出一個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既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條件下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這一要求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衡量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最新標準,。而要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首先,,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深化戶籍,、土地、金融,、科技,、生態(tài)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為激發(fā)市場活力,、推動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國民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其次,,要積極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找準市場定位,,實現供給體系質量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發(fā)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yōu)勢,。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問題。要緊緊扭住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為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有力保證,,為保持社會大局穩(wěn)定,、保證人民安居樂業(yè)、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證,,為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斷建立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要努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yōu)勢和特點充分發(fā)揮出來,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
3.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與平者,國之基址也,。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核心價值,,也是我們區(qū)別于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方面,。要回應一些人關于我們所走的道路是“官僚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無端歪曲,就必須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法律和制度安排,,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guī)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改革的重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97頁)當前,,必須加快住房,、教育、醫(yī)療,、安全等與民生密切相關領域體制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促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公平正義,從而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4.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近年來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習近平同志多次圍繞世界經濟,、政治,、安全等問題發(fā)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特別是他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成為當代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今日中國之改革絕不只是停留于中國內部,,還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今日中國之開放絕不是中國單方面向世界索取發(fā)展機遇,,而是同時在為世界各國發(fā)展提供中國機遇,,從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公平、包容,、共贏的方向發(fā)展,。近年來,中國為此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一帶一路”建設給越來越多的國家?guī)韺崒嵲谠诘陌l(fā)展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的關注和借鑒。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方案必將更加深入人心,中國也一定會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和繁榮進步作出更大更重要的貢獻,。
(作者: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基地教授)
責任人編輯:任一林,、謝磊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