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紅旗文摘》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主題為“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的第37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講話深刻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系,,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法與道德關系的理論,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與道德同屬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本質是相同的,,但產生方式、實施方式,、表現形式,、調整范圍和功能作用是不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法治,,就是發(fā)揮法律規(guī)范作用,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用法律準繩規(guī)范社會行為,、社會生活、國家治理,。德治,,就是發(fā)揮道德教化作用,,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思想道德覺悟,用道德引導規(guī)范社會成員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早在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浙江工作時就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作出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的高度概括,。古往今來,,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法治也不是萬能的,,治國理政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律難以規(guī)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fā)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懲戒,。由此他得出結論:“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fā)力,?!边@個結論是關于法律與道德辯證關系的深刻揭示,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基本原理,。
德法結合,,相輔相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zhí)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
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根本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覺悟的提升,。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要發(fā)揮道德對人良知的教化作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
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guī)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立法與法律實踐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文明執(zhí)法,、公正司法本身就是對道德的捍衛(wèi)。司法不公,,既是對法律的褻瀆,,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執(zhí)法,、司法如果失掉了懲惡揚善的功能,其本身就會成為罪惡的根源,。守法是一種善,,違法是嚴重的失德。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實施才能實現良法善治,。
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對缺少道德自覺的人,對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當下如誠信缺失,、電信詐騙、假冒偽劣等問題,,都應用法治手段予以懲治,。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經典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法律要發(fā)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這是法治國家的精神要素,。道德要發(fā)揮作用,,必須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養(yǎng),這是以德治國的文化基礎,。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道德素養(yǎng)的基礎是愛國守法。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公民道德素養(yǎng)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法治進程,培育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是實現德法結合的基礎工程,。
發(fā)揮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善政根本上靠為政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既應該做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也應該做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示范者,。中國古代有“以吏為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的君子之范,。抓住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德法結合的根本。
堅定自信,,開辟新路
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認為,,法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好的治理方式。人類過去的一切發(fā)明,,重在征服自然,,自從有了法治,人類開始征服自己,。法治,,是全人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同追求,,中華民族是最早發(fā)現法治價值的民族之一,。
在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四大文明中,唯一未中斷發(fā)展而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文明,。國家治理模式迄今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以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為代表的法律+宗教模式,一種是以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為代表的法律與宗教合一模式,,第三種則是由中華文明獨創(chuàng)而在東方國家得到實踐的法治+德治模式。
自商紂滅亡之后,,中國的先哲即已發(fā)現“敬天”“祀神”不如“敬德”,,從而完成了從宗教政治向世俗政治的轉變。此后三千年,,神權從未取得過對政權和世俗的統(tǒng)治地位,,“修齊治平”“內圣外王”“德才兼?zhèn)洹币恢笔侵袊百t能政治”的基本要求。德治和法治相結合一直是中國歷代政權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毋須借助宗教,,即能解決人的終極精神需求和行為選擇,這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為什么中華文明能經受住各種沖擊而堅守根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中國政治文化基因,。自秦統(tǒng)一中國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無一例外地利用法律維護中央權威,,利用法治和德治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
我們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誠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對歷史上德法結合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們要有充分自信,,并批判性地繼承,,揚棄其專制性、等級性,、工具性,、殘酷性,而繼承其“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注重官德”“注重家庭”“立德修身”等有益的思想和實踐,,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fā)揚光大,。我們既不能走西方法律和宗教相結合的道路,,也不能走阿拉伯國家政教合一的道路,我們要走出一條新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為主體,,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原則,,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以突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特色,。這就是法治的中國模式,,就是法治的中國方案。
(作者為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摘自《求是》2017年第6期)
來源:《紅旗文摘》2017年第5期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與道德同屬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本質是相同的,,但產生方式、實施方式,、表現形式,、調整范圍和功能作用是不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法治,,就是發(fā)揮法律規(guī)范作用,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用法律準繩規(guī)范社會行為,、社會生活、國家治理,。德治,,就是發(fā)揮道德教化作用,,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思想道德覺悟,用道德引導規(guī)范社會成員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早在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浙江工作時就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作出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的高度概括,。古往今來,,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法治也不是萬能的,,治國理政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律難以規(guī)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fā)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懲戒,。由此他得出結論:“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fā)力,?!边@個結論是關于法律與道德辯證關系的深刻揭示,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基本原理,。
德法結合,,相輔相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zhí)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
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根本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覺悟的提升,。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要發(fā)揮道德對人良知的教化作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
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guī)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立法與法律實踐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文明執(zhí)法,、公正司法本身就是對道德的捍衛(wèi)。司法不公,,既是對法律的褻瀆,,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執(zhí)法,、司法如果失掉了懲惡揚善的功能,其本身就會成為罪惡的根源,。守法是一種善,,違法是嚴重的失德。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實施才能實現良法善治,。
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對缺少道德自覺的人,對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當下如誠信缺失,、電信詐騙、假冒偽劣等問題,,都應用法治手段予以懲治,。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經典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法律要發(fā)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這是法治國家的精神要素,。道德要發(fā)揮作用,,必須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養(yǎng),這是以德治國的文化基礎,。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道德素養(yǎng)的基礎是愛國守法。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公民道德素養(yǎng)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法治進程,培育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是實現德法結合的基礎工程,。
發(fā)揮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善政根本上靠為政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既應該做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也應該做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示范者,。中國古代有“以吏為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的君子之范,。抓住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德法結合的根本。
堅定自信,,開辟新路
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認為,,法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好的治理方式。人類過去的一切發(fā)明,,重在征服自然,,自從有了法治,人類開始征服自己,。法治,,是全人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同追求,,中華民族是最早發(fā)現法治價值的民族之一,。
在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四大文明中,唯一未中斷發(fā)展而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文明,。國家治理模式迄今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以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為代表的法律+宗教模式,一種是以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為代表的法律與宗教合一模式,,第三種則是由中華文明獨創(chuàng)而在東方國家得到實踐的法治+德治模式。
自商紂滅亡之后,,中國的先哲即已發(fā)現“敬天”“祀神”不如“敬德”,,從而完成了從宗教政治向世俗政治的轉變。此后三千年,,神權從未取得過對政權和世俗的統(tǒng)治地位,,“修齊治平”“內圣外王”“德才兼?zhèn)洹币恢笔侵袊百t能政治”的基本要求。德治和法治相結合一直是中國歷代政權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毋須借助宗教,,即能解決人的終極精神需求和行為選擇,這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為什么中華文明能經受住各種沖擊而堅守根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中國政治文化基因,。自秦統(tǒng)一中國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無一例外地利用法律維護中央權威,,利用法治和德治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
我們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誠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對歷史上德法結合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們要有充分自信,,并批判性地繼承,,揚棄其專制性、等級性,、工具性,、殘酷性,而繼承其“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注重官德”“注重家庭”“立德修身”等有益的思想和實踐,,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fā)揚光大,。我們既不能走西方法律和宗教相結合的道路,,也不能走阿拉伯國家政教合一的道路,我們要走出一條新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為主體,,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原則,,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以突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特色,。這就是法治的中國模式,,就是法治的中國方案。
(作者為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摘自《求是》2017年第6期)
來源:《紅旗文摘》2017年第5期
責任人編輯:楊文全,、謝磊
- 標簽:
分享到:
上一篇: 李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一步
下一篇: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