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萬病回春》
脈來堅實者順,。虛弱者逆。
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是內(nèi)脹而外亦形,。痞則內(nèi)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心下之中。腹?jié)M痞塞,。皆土邪之所為耳,。有因誤下。里氣虛,。邪乘虛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積。不能施行而作痞者,。有濕熱太甚,。上來心下而為痞者。治之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生姜,、半夏,、濃樸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shù)之甘溫以補之,。
茯苓、澤瀉之咸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一論按之堅而軟,。無塊為痞,。多是痰氣郁結(jié)?;蝻嬍惩?。
加味二陳湯
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枳實(麩炒一錢) 黃連(姜炒六分) 山楂(去子二錢)木香(八分) 青皮(去穣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砂仁(八分) 甘草(八分)
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痞滿,。宜調(diào)中補氣血,。清痞清熱。攻補兼施,。簡而當(dāng)也。
平補枳術(shù)丸
白術(shù)(去蘆土炒三兩) 白芍(酒炒一兩) 陳皮 枳實(麩炒) 黃連(酒炒各一兩) 人參木香(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荷葉煎湯,。打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yuǎn)。米湯下,。漸加至六七十丸,。一論內(nèi)傷元氣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補元氣也,。服加減補中益氣湯。(方見內(nèi)傷)
如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
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腌悶,。加白芍。黃連,。
心下痞腹脹,。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天寒少加干姜或官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
嘔逆者,。加陳皮、生姜,、黃連,。夏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三錢,。黃連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根據(jù)本方。食已心下痞,。服前枳術(shù)丸而愈一論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
大消痞丸
黃連(土炒六錢) 黃芩(土炒六錢) 枳實(麩炒五錢) 半夏(泡四錢) 陳皮(四錢) 濃樸(姜炒四錢) 豬苓(四錢) 澤瀉(四錢) 姜黃(二兩) 干生姜(三錢) 人參(四錢) 神曲(五錢炒) 砂仁(三錢) 甘草(三錢炙) 白術(shù)(去蘆土炒一兩)
上為細(xì)末,。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一男子胸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術(shù)丸,。久而形體消瘦。發(fā)熱口干,。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姜、桂,。諸癥悉退,。唯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相火,。不月而飲食進(jìn),。三月而形體充。此癥若不用前丸,。多變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澀等癥,。急用加減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一治痞悶氣結(jié)食積,。宜服
內(nèi)消丸
青皮 陳皮 三棱(煨) 莪術(shù)(煨) 神曲(炒) 麥芽 香附(炒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茶送下,。
一腹中窄狹,。須用蒼術(shù)。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注臟腑,。氣不升降。燥飲,。
用蒼術(shù),、香附行氣。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術(shù),。
一論心下堅如盤者,。
枳實(麩炒一錢) 白術(shù)(去蘆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nèi)傷) 八味丸(方見補益)
-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