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萬(wàn)病回春》
脈滑數(shù)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shù)者兇斷,。
嘔吐者,。飲食入胃而復(fù)逆出也。有聲無(wú)物謂之噦,。有物無(wú)聲謂之吐,。嘔吐謂有聲有物。
胃氣有所傷,。中氣不足所致也,。有外感寒邪者。有內(nèi)傷飲食者,。有氣逆者,。三者俱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有胃熱者。清胃保中湯,。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湯。有嘔噦痰涎者,。加減二陳湯,。
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湯,。有久病胃虛者,。比和飲。醫(yī)者宜審而治之也,。
藿香正氣散(方見(jiàn)霍亂) 治諸嘔吐,。照后加減。
一論外感寒邪嘔吐者,。(根據(jù)前方)
一論內(nèi)傷飲食嘔吐者,。(根據(jù)前方)加砂仁八分。山楂二錢(qián),。神曲二錢(qián),。
一論有氣逆嘔吐者。(根據(jù)前方)加木香八分,。砂仁八分,。白豆蔻八分。
一論胃虛有熱嘔吐者,。宜后方,。
清胃保中湯
藿香(一錢(qián)) 白術(shù)(土炒一錢(qián)) 陳皮(八分) 半夏(姜炒八分) 砂仁(五分) 黃連(土炒一錢(qián))白茯苓(三錢(qián)) 黃芩(土炒一錢(qián)) 梔子(姜炒二錢(qián)) 甘草(四分) 加枇杷葉(去毛一錢(qián))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長(zhǎng)流水和黃泥攪澄清二盅,。入藥煮至一盅。稍冷服,。氣逆吐甚,。
加伏龍肝一塊。因氣,。加香附炒一錢(qián),。枳實(shí)麩炒八分。白術(shù)一錢(qián),。心煩不寐,。加竹茹二錢(qián)。
酒傷脾胃,。加干葛八分,。天花粉三錢(qián),。白豆蔻八分。一論嘔噦痰涎者,。
加減二陳湯
陳皮(二錢(qián)) 半夏(姜炒二錢(qián)) 白茯苓(去皮三錢(qián)) 甘草(八分) 人參(二錢(qián)) 白術(shù)(一錢(qián)五分) 竹茹(二錢(qián)) 砂仁(八分) 山梔(三錢(qián)) 麥門(mén)冬(去心一錢(qián))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一論水寒停胃作嘔吐者,。
茯苓半夏湯
白茯苓(去皮) 半夏(姜炒) 陳皮 蒼術(shù)(米泔浸) 濃樸(姜炒各一錢(qián)) 砂仁(五分)藿香(八分) 烏梅(一個(gè)) 干姜(炒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徐徐服,。
一論陰癥嘔吐?;蚴肿阖世?。腹痛。屬虛寒,。冷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jiàn)中寒門(mén))
一論久病胃虛嘔吐,。月余不納水谷,。聞食即嘔。聞藥亦嘔者,。
比和飲
人參(一錢(qián)) 白術(shù)(一錢(qián)) 白茯苓(去皮一錢(qián)) 藿香(五分) 陳皮(五分) 砂仁(五分)神曲(炒一錢(qián))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用陳倉(cāng)米一合。順流水二盅,。煎沸泡伏龍肝。研細(xì),。攪渾澄清,。取一鐘。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別以陳倉(cāng)米煎湯啜之,。日進(jìn)藥二三服即止。
一論卒暴嘔吐,。虛弱困乏無(wú)力,。及久病患嘔吐,。飲食入口即吐者。人參一兩切片水煮,。
徐徐而服之立止,。
一治胃氣冷。飲食即欲吐,。白豆蔻五錢(qián)為末,。以好酒一盞。微溫調(diào)服,。日三盞,。
一治冷涎嘔吐。陰癥干嘔,。
吳茱萸(湯泡炒一錢(qián)半) 生姜(二片) 人參(三分) 大棗(五個(gè))
上銼,。水煎。食前服,。
一治患嘔吐,。聞藥即嘔。百方不效,。以伏龍肝為末,。水丸。塞兩鼻孔,。卻服對(duì)癥藥,。遂不再吐。如神,。
一治熱癥嘔吐,。或憎寒發(fā)熱口苦,。小柴胡湯,。多加生姜、人參,?;蚣訛趺贰?/p>
一治胃熱而嘔吐,。欲知胃熱,。手足心皆熱者是。
竹茹湯
半夏(姜汁炒二錢(qián)) 干葛(二錢(qián)) 青竹茹(四錢(qián)) 甘草(八分)
上銼,。姜,、棗煎服?;蚣忧昂?。
一治嘔吐屬熱者,。
黃連(姜炒一錢(qián)) 石膏(二錢(qián)火 )
上為末。白滾水送下,。
一治熱吐不止,。
梔子(炒黑) 樸硝(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滾水送下,。
一論大腸結(jié)燥。嘔吐不止,。湯藥不入,。老人虛人。多有此癥,。幽門(mén)不通,。上沖竅門(mén)。嘔吐泛滿(mǎn)之癥,。法須先以蜜導(dǎo)煎,。通其幽門(mén)。然后服藥,。蓋人身之氣,。上下周流。下不通必宣其上如前吐法是也,。上不安必撤其下也,。
藿香 濃樸(姜炒) 陳皮 白術(shù)(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qián)) 砂仁(炒五分) 枇杷葉(擦去白毛三片) 甘草(三分) 生姜(一錢(qián))
上銼。水煎服,。
一治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xì),。用附子理中湯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xì)。用參附湯一劑而愈,。
一論陰虛于下。令人多嘔者,。乃諸陽(yáng)氣浮,。無(wú)所根據(jù)從。故嘔咳氣喘,。以六味地黃丸鹽湯送下,。
一嘔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黃等藥一劑,。腹痛益甚,。自汗。發(fā)熱昏憒,。脈大,。予用參、術(shù)各一兩,。炙甘草,、煨姜各三錢(qián)。升麻一錢(qián),。水煎服而蘇,。又用益氣湯加炮姜。一劑而愈,。
-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