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免费久久看|亚洲精品自慰出水AV|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播放|吃瓜黑料网51|婷婷久久精品一区|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91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精品欧美日韩一二三区,新有菜无码AV在线播放,亚洲尤物 在线,ecinmuhendislik

標(biāo)準(zhǔn)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醫(yī)院文化 >>圖書閱覽

第十九章 其它藥

《中藥學(xué)》

字號(hào): + - 16

  本章所收載的藥物,,大都用于外科疾患,臨床上以外用為主,,具有消腫解毒,、收斂止血、化腐生肌,、排膿止痛等作用,。

  其中某些具有劇毒的藥物,如用于內(nèi)服時(shí)應(yīng)注意嚴(yán)格控制劑量,,不能過量和持續(xù)使用,。在劑型方面,內(nèi)服一般宜作為丸劑,,取其緩緩溶解吸收,。在炮制方面,,應(yīng)嚴(yán)格遵照一定的操作要求,以保證用藥安全,。

  除上述治療外科疾患的藥物外,,對其它具有涌吐、截瘧等作用的藥物,,由于藥數(shù)較少,,不能自成一章,或不能恰當(dāng)?shù)貧w入以上各章,,也附編在內(nèi),。

  蟾酥(附:蟾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蟾蜍科動(dòng)物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膚腺分泌物,經(jīng)加工而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溫,。有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解毒消腫,,止痛,辟穢濁,。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癥。

  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于癰疽,、瘡腫、咽喉腫痛,,常配合腐香,、牛黃等制成丸劑內(nèi)服。

  2.用于暑天飲食不潔,、吐瀉腹痛等癥,。

  蟾酥功能辟穢濁,故對暑天感受穢惡導(dǎo)致的吐瀉腹痛,,常與茅朮,、雄黃、麝香等制成丸劑應(yīng)用,。

  【處方用名】蟾酥,。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nèi)服每次一毫至二毫,,為粉末入丸劑用,,不入煎劑,。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附藥】蟾皮:即蟾蜍刮去蟾酥,、除去內(nèi)臟的干燥尸體。性味辛涼有小毒,。功能殺蟲治痛,,拔毒療瘡。適用于小兒蟲積痛熱,,癰瘍腫毒,、惡瘡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或入丸散中用,,每次吞服量一般為一分至三分。

  【方劑舉例】蟾酥丸《外科正宗》:瞻酥,、雄黃,、輕粉、銅綠,、枯礬,、寒水石、膽礬,、乳香,、沒藥、麝香,、朱砂,、蝸牛。治療毒初起及諸惡瘡,。

  【文獻(xiàn)摘錄】《藥性本草》:「取眉脂,,以朱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隋,奶汁調(diào),,滴鼻中,。」

  《本草衍義》:「治齒縫出血及牙疼,,以紙紉少許,,按之立止,。」

  《本草綱目》:「療發(fā)背療瘡,,一切惡腫,。」

  雄黃

  【藥用】本品為含硫化砷的礦物,。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解毒,,殺蟲,。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癰瘡腫毒、蟲蛇咬傷等癥,。

  雄黃能療瘡毒,,如療瘡腫毒,可配合螺酥,、朱砂等藥用于外敷,,或制成丸劑內(nèi)服。如蟲蛇所傷,,可配合五靈脂,,研成細(xì)末,外敷,,或制成蛇藥內(nèi)服,,以奏解毒之效。

  2.用于蟲積腹痛,、疥癬等癥,。

  雄黃能毒殺蛔蟲等一些腸寄生蟲,內(nèi)服可作驅(qū)蟲藥,,一般配合苦楝根皮,、擯榔、牽牛子,、大黃等同用,。對疥癬,本品可以配輕粉,、大風(fēng)子等外搽,。

  此外,雄黃又可合常山等藥用治瘧疾,。另有用本品與艾葉,、蒼朮,、白芷等藥作煙熏劑,可作房舍,、畜廄的消毒劑,。

  【處方用名】雄黃、雄精,、腰黃(生用,,內(nèi)服,須飛邊用,。本品不宜用火炮制),。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nèi)服每次五厘至一分,。一般入丸散,,不入湯劑;且不能持續(xù)服用,以免蓄積中毒,。

  【方劑舉例】紅靈丹(驗(yàn)方):雄黃,、麝香、朱砂,、青礞石,、銀硝、硼砂,、冰片治中暑,發(fā)痧,,頭暈胸悶,,腹病吐瀉。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主寒熱鼠痿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p>

  《別錄》:「療疥蟲匿瘡,,目痛,鼻中息肉,。

  《大明本草》:「主疥癬,,風(fēng)邪癲癇,嵐障,,一切蟲獸傷,。」

  《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伏署泄痢,,酒飲成癱,,驚滴,頭風(fēng)弦暈,?!?/p>

  硼砂

  【藥用】本品為硼砂礦石加工品。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涼。入肺,、胃經(jīng),。

  【功效】解毒、清熱化痰,。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咽喉腫爛,,目赤腫痛等癥。

  硼砂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常和冰片,、玄明粉、朱砂等研粉制成吹口藥,,以治口瘡,、咽喉腫爛。亦可和冰片等制成眼藥,,或洗眼劑以療目赤腫痛,。

  2.用于熱痰咳嗽。

  硼砂內(nèi)服有清化痰熱作用,,可單用或與蛤粉,、瓜蔞、貝母等同用,。

  【處方用名】硼砂,、月石、西月石(打碎或研粉用),。煅月石(煅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二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寶丹《瘍醫(yī)大全》:硼砂,、冰片,甘草,、雄黃外用治鵝口瘡,。

  【文獻(xiàn)摘錄】《大明本草》:「當(dāng)痰止嗽,破瘕結(jié)喉痹?!?/p>

  《本草綱目》:「上焦痰熱,,生津液,去口氣,,消障翳,,除噎隔反胃,,陰潰,,骨哽,惡瘡,,及口齒諸病,?!褂衷疲骸改苋バ馗羯辖怪疅帷?...治噎膈積聚,,骨哽結(jié)核,,惡肉陰質(zhì)....痰熱眼目障翳....?!?/p>

  x

  磠砂

  【藥用】本品為礦石,,有紫、白兩種,,紫磠砂為紫色石鹽,,白磠砂為氯化鉸礦石。

  【性味與歸經(jīng)】咸,、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胃經(jīng)。

  【功效】消積怯瘀,,軟堅(jiān)散結(jié),。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癰疽疔毒,鼻中瘜肉,。

  磠砂為性溫有毒之物,,外科用以治療癰疽療毒,未成可消,,已成能潰,,有散結(jié)、去腐的作用;并能去鼻中痕肉。

  2.用于噎膈反胃,,癥瘕等癥,。

  本品能消積去瘀,故可用于噎膈反胃,,癥瘕積塊等癥,。

  【處方用名】紅磠砂、白磠砂(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二分,,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立馬回療丹《外科正宗》:磠砂、蟾酥,、輕粉,、丁香、蜈蚣,、雄黃,、朱砂、乳香,、麝香,、金頂砒。治疔毒走黃,。

  【文獻(xiàn)摘錄】《唐本草》:「主治積聚,,破結(jié)血,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p>

  《本草衍義》:「去目翳弩肉?!?/p>

  《本草綱目》:「治噎膈癥瘕,,積痢,骨哽,,除痔[厭黑]疣贅,。」

  砒石

  【藥用】本品為砷華礦石,。

  【性味與歸經(jīng)】辛,、酸,大熱。有大毒,。入肺經(jīng),。

  【功效】外用蝕瘡去腐。內(nèi)服截瘧,,劫痰平喘,。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痔瘡、管,、瘰歷,、牙疳。

  砒石外用有去腐拔毒的作用,,現(xiàn)在常合枯礬,、烏梅肉等用以蝕痔;又可合枯礬、朱砂,、石膏等用于管,、瘰歷等癥。此外,,本品合紅棗同研末,,可治走馬牙疳。

  2.用于寒喘氣促,,不得平臥,。

  砒石性溫,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常合淡豆鼓,研制成丸,,內(nèi)服以療寒性哮喘,、咳嗽、痰多清稀等癥,。

  此外,,據(jù)古代文獻(xiàn)記載,本品又可用以截瘧,。但現(xiàn)在臨床上很少應(yīng)用,。

  【處方用名】白砒、白信,、砒石、信石,、砒霜(均為白信石,,質(zhì)較純而為較強(qiáng))。紅砒、紅信(均為紅信石,,含有雜質(zhì)),。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每次一毫至二毫,每日一次,,入丸劑,。外用適量。

  【按語】本品有劇毒,,內(nèi)服都須用綠豆或豆腐同煮后應(yīng)用,,不能多服或持續(xù)久服,以防中毒,。孕婦忌用,。

  【方劑舉例】紫金丹《本事方》砒石,豆肢,。治寒喘,。

  【文獻(xiàn)摘錄】《開寶本草》:「療諸瘧,風(fēng)痰在胸隔,,可作吐藥;不可久服,,傷人?!?/p>

  《本草綱目》:「除[鼻句]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歷,、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

  斑蝥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鞘翅目豆象科昆蟲斑蝥或苦苣斑蝥的蟲體,。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外用攻毒蝕瘡,,內(nèi)服破癥散結(jié)。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瘡疽瘰歷等癥,。

  斑蝥對皮膚有強(qiáng)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發(fā)赤,繼則起水泡,,如敷貼過久,,對肌膚有腐蝕作用。據(jù)文獻(xiàn)記載,,前入有用本品炒酥研末,,調(diào)蜜外敷,,以治瘡疽瘰歷。現(xiàn)臨床應(yīng)用不多,。

  2.用于癥瘕積聚等癥,。

  據(jù)文獻(xiàn)記載,本品有破癥散結(jié)之功,,可用于癥瘕積聚等癥,。近代有用斑蝥微量,配合其它藥物,,用以治療癌腫,。

  此外,本品研末放膏藥中貼大椎穴(在發(fā)作前1~3時(shí)貼),,起水泡即去掉,,可截瘧。

  【處方用名】斑蝥(糯米同炒,,去頭翅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厘,研末,,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斑蝥酒《全國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huì)技術(shù)資料選編》:斑蝥,、樟腦,、白酒,外用治神經(jīng)性皮炎,。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瘡疽,,蝕死肌,,破石癃?!?/p>

  《本草綱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蠱毒、輕粉毒,?!?/p>

  石灰

  【藥用】本品為石灰石類礦物燒而成的塊狀物,或再經(jīng)吸取水分而得的粉狀物,。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解毒,,止血。

  【臨床應(yīng)用】外用于湯火燙傷,,創(chuàng)傷出血等癥,。

  本品有較強(qiáng)的解毒和止血作用,用風(fēng)化石灰一斤,,加水四碗,,浸泡,攪拌,,澄清后,,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間清水,,每水一份加麻油一份,,調(diào)成乳狀,搽涂湯火傷處;又陳石灰研末,,可作刀傷止血藥用,。此外,本品還可用以腐蝕贅疣,、黑痔,。

  【處方用名】生石灰(用以腐蝕贅疣、黑痔),。熟石灰,、陳石灰(用于燙傷)。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不作內(nèi)服,。

  【方劑舉例】桃衣散《外科正宗》:風(fēng)化石灰、生大黃,。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主疽疥瘙,熱氣惡瘡,,窺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

  《本草綱目》:「散血定痛,,上水瀉血病....,?!褂衷疲骸甘遥寡?...,,但不可著水,,著水即爛肉?!?/p>

  輕粉

  【藥用】本品為由水銀與其它物質(zhì)加工制成的粉末,。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殺蟲,逐水,。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疥癬、[月廉]瘡等癥,。

  輕粉外用有殺蟲作用,,可合雄黃、大風(fēng)子等療疥癬,。合石膏等有拔毒收斂作用,,可療[月廉]瘡等癥。

  2,、用于水腫,、二便秘結(jié)等癥。

  輕粉內(nèi)服有瀉下逐水作用,,可配合大黃,、牽牛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輕粉,、汞粉,、膩粉(研細(xì)應(yīng)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nèi)服每次一厘至二厘,。宜入丸劑,不入湯劑,,且不能過量,,也不能持續(xù)服用,以防汞中毒,。孕婦忌用,。

  【方劑舉例】瘋油膏(經(jīng)驗(yàn)方):輕粉,東丹,、朱砂,、黃蠟,。外用治鵝掌風(fēng)、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皸裂,,干燥作癢者。

  【文獻(xiàn)摘錄】《本草拾遺》:「通大腸,,轉(zhuǎn)小兒疳并瘰歷,,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齄,,風(fēng)瘡瘙癢?!?/p>

  《本草綱目》:「治痰涎積滯,,水腫鼓脹,毒瘡,?!?/p>

  大風(fēng)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大風(fēng)子科植物大風(fēng)子樹及同屬植物的成熟種子。

  【性味】辛,,熱,。有毒。

  【功效】琺風(fēng),,殺蟲,。

  【臨床應(yīng)用】用于麻風(fēng)、疥癬等癥,。

  本品有袪風(fēng)燥濕殺蟲的作用,,臨床常配合苦參、白蒺藜,、大胡麻,、蒼耳子、防風(fēng),、白花蛇,、草烏等藥做成丸劑,內(nèi)服治療麻風(fēng);又可配合土槿皮,、地膚子,、硫黃、樟腦等藥,,外用治疥癬等癥,。

  【處方用名】大風(fēng)子、大楓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一次量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大風(fēng)諸痢方《普濟(jì)方》:大風(fēng)子、苦參末,。用于風(fēng)癬疥癩,。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治風(fēng)癬疥癩,....攻毒殺蟲,?!?/p>

  蜂房

  【藥用】本品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等所造的巢。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有毒。入胃經(jīng),。

  【功效】袪風(fēng)攻毒,,散腫止痛。

  【臨床應(yīng)用】用于齲齒疼痛,,癰疽,,瘰歷,瘡癬等癥,。

  本品性味甘平有毒,,具有袪風(fēng)攻毒,散腫止痛之功,,用治齲齒疼痛,,可與乳香、細(xì)辛等配合煎水合漱,,或與全蝎同研擦牙;治癰疽,、瘰歷等癥,可與乳香,、沒藥,、蒲公英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露蜂房,、蜂房(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蜂房膏《證治準(zhǔn)繩》:露蜂房,、蛇脫、玄參,、蛇床子,、黃耆、杏仁、亂發(fā),、鉛丹,、蠟。治瘰歷,。

  【文獻(xiàn)摘錄】《別錄》:「合亂發(fā),、蛇皮燒灰,以酒日服二方寸匙,,治惡疽附骨癰,。」

  《大明本草》:「煎水漱牙齒,,止風(fēng)蟲疼痛,。」

  木槿皮(附:土槿皮,、木槿花,、木槿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莖皮。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入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治癬,。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皮膚疥癬等癥。

  本品有殺蟲止癢的作用,,以治皮膚疥癬,,一般多作外用,以木槿皮浸液磨雄黃,,治疥瘡;用醋調(diào)涂可治頑癬,。

  【處方用名】木槿皮、川槿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附藥】1,、土槿皮:為松柏科金錢松的根皮。殺蟲治癬的作用較木槿皮強(qiáng),,為目前治療體癬,、腳癬等癥的常用藥物。有毒,,只供外用,。

  2、木槿花:又叫白槿花。即木槿的白色花,。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治痢疾,、泄瀉,、白帶等。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3、木槿子:即木槿的果實(shí),。性味苦平,。功能清肺化痰。治肺熱咳嗽,。一般用量為三錢至四錢,,煎服。

  【方劑舉例】一號(hào)癬藥水(經(jīng)驗(yàn)方):土槿皮,,大楓子肉,、地膚子、蛇床子,、硫黃,、白薛皮、枯礬,、苦參,、樟腦、酒,。外治手癬,、足癬等癥。

  【文獻(xiàn)摘錄】《本草拾遺》:「止腸風(fēng)瀉血,,痢后熱渴,。」

  《本草綱目》:「治亦白帶下,,腫痛疥癬,。」

  《本草綱目拾遺》:「殺蟲,,為治癬良藥,?!?/p>

  綠礬

  【藥用】本品為含硫酸亞鐵的礦石,或化學(xué)制品,。

  【性味與歸經(jīng)】酸,,寒。入肝,、脾經(jīng),。

  【功效】燥濕,殺蟲,,補(bǔ)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疹,,疥癬,。

  本品有燥濕、殺蟲,、止癢作用,,治療濕疹、疥癬時(shí),,可用本品研末外搽,,或燒湯熏凍。古代文獻(xiàn)有用皂礬配楝樹子,,研末外搽,,治白禿頭瘡,亦取其燥濕,、殺蟲的作用。

  2,、用于黃胖病,。

  黃胖病,大都為鉤蟲病引起,,癥見神疲乏力,,腹脹納呆,面黃虛腫等,。綠研有一定的補(bǔ)血作用,,臨床常與茅朮、厚樸,、陳皮,、甘草等配伍應(yīng)用,治黃胖病,。

  【處方用名】綠礬,、青礬、皂礬、絳礬(成絳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厘至一分,,和丸內(nèi)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絳礬丸(驗(yàn)方):綠礬,、厚樸、甘草,、紅棗,、茅朮、陳皮治黃疸腹脹,,面浮足腫,。

  【文獻(xiàn)摘錄】《新修本草》:「疳及諸瘡?!?/p>

  《大明本草》:「喉痹蟲牙口瘡,,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服,,療腸風(fēng)瀉血,。」

  《本草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fēng)眼口齒諸病,。」

  樟腦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樟科植物樟樹的木材及枝葉經(jīng)蒸餾精制而成的結(jié)晶,。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有毒,。入心經(jīng),。

  【功效】外用除濕殺蟲,散腫止痛,。內(nèi)服開竅辟穢,。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疥癬瘡癢及跌撲損傷,,瘀滯腫痛等癥,。

  本品有殺蟲止痛之功,治疥癬瘡癢,,可與硫黃,、枯礬,、苦參、黃柏等配合外用,。本品又能散腫止痛,,可用酒精配成盯劑外擦,以治跌撲損傷,、瘀滯腫痛,。

  2、用于中惡,、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shí)昏迷等癥。

  樟腦辛香走竄,,有類似冰片的芳香開竅和辟穢化濁的作用,,治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shí)昏迷等癥,,可與麝香等配合入散劑或制成丸劑用,。

  【處方用名】樟腦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一分至二分,須與其它藥配合制成丸劑用(不入煎劑),。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樟腦酒(驗(yàn)方):樟腦、乳香,、沒藥,、酒。治疹氣腹痛,。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通關(guān)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fēng)瘙,,齲齒,殺蟲辟蠹,?!?/p>

  硫黃

  【藥用】本品為天然硫黃礦或含硫礦物的提煉品。

  【性味與歸經(jīng)】酸,,溫,。有毒。入腎,、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補(bǔ)火助陽。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疥癬,,陰疽等癥。

  本品有以毒攻毒的作用,,且有殺蟲之功,,對于疥癬,可配伍輕粉,,大風(fēng)子等同用;還可外敷陰疽,,有消散的功效。

  2,、用于命門火衰,,腰酸膝冷,陽痿,,以及腎氣不納所致的喘逆和虛寒腹痛等癥,。

  本品有補(bǔ)火助陽之功,對命門火衰所致的腰酸,、陽痿,,及虛寒腹痛等癥,可與附子,、肉桂等配合應(yīng)用;治療腎氣不納的喘逆,,可配合黑錫、補(bǔ)骨脂,、葫蘆巴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虛寒便秘,。

  【處方用名】硫黃(與豆腐同煮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日量三分至八分,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半硫丸《和劑局方》:半夏,、硫黃,、姜汁。治虛寒便秘,。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jiān)筋骨,,除頭禿,。」

  《藥性本草》:「能下氣,,治腳弱腰腎久冷,,除冷風(fēng)頑痹?!褂衷疲骸干弥谓臧_,,及療寒熱咳逆?!?/p>

  《本草圖解》:「主命門火衰,,陽氣暴絕,陰證傷寒,,陽道痿弱,,老人虛秘,婦入血結(jié),,虛寒久痢,,心腹積聚?!?/p>

  爐甘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產(chǎn)的菱鋅礦,。

  【性味】甘,平,。

  【功效】明目去翳,,收濕斂瘡。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目赤腫爛,、目翳等癥。

  爐甘石有去腐解毒,、收濕退翳的作用,,可配黃連、樸硝,、硼砂,、冰片等制成眼藥點(diǎn)眼,以治瞼緣炎及結(jié)膜炎等癥,,并可療翳膜孥肉,。

  2、用于瘡瘍,、濕疹等癥,。

  爐甘石具收斂吸濕的作用,,能防腐斂瘡,,??膳c黃柏、滑石,、青黛,、石膏粉等用于濕疹及瘡瘍不斂,膿水淋瀝,。

  【處方用名】爐甘石,、飛甘石(,淬黃連等汁后,,水飛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不作內(nèi)服,。

  【方劑舉例】爐甘石散《證治準(zhǔn)繩》:爐甘石,、片腦、黃連,、黃柏,。治目赤翳障。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p>

  孩兒茶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兒茶樹的枝干加水煎汁濃縮而成的干浸膏,。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平,。入肺經(jīng)。

  【功效】收濕,、斂瘡,、止血。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瘡瘍多膿水,,久不斂口,,牙痛及外傷出血。

  本品以外用為主,,用于瘡瘍多膿汁黃水,,或久不斂口,以及牙疳潰爛等癥,,與龍骨,、冰片等藥配合,,能起收濕作用,并有生肌斂口等功效,。

  此外,,本品外用能止血,可用于外傷出血,。內(nèi)服能止瀉,,還能治瀉痢便血等癥。

  【處方用名】孩兒茶,、鐵兒茶,、珠兒茶、兒茶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包煎,。或微炒研粉入丸散吞服,,每服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龍骨兒茶散《醫(yī)宗金鑒》:龍骨,、兒茶,,輕粉、冰片,,為末外用,。治皮膚破爛,濕瘡,。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清上隔熱,,化痰生津,涂金瘡一切諸瘡,,生肌定痛,,止血收濕?!?/p>

  《本草求真》:「凡一切口瘡喉痹,,時(shí)行瘟瘴,煩躁口渴,,并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婦人崩淋,經(jīng)血不止,,陰疳痔腫者,。」

  血竭

  【藥用】本品為棕?cái)R科植物麒麟竭及其同屬植物的果實(shí)和樹干滲出的樹脂,。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平,。入心胞、肝經(jīng),。

  【功效】行瘀,,止血,止痛,,斂瘡生肌,。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金瘡或折跌痰血凝滯作痛等癥,。

  本品能袪瘀行滯,、止血定痛,治刀傷或跌撲損傷,、瘀滯疼痛等癥,,常與兒茶、乳香等配合應(yīng)用,。

  2,、用于瘡口不斂等癥。

  本品外用有收斂防腐保護(hù)瘡面的作用,,能促使瘡面愈合,,對瘡口不合,可以同兒茶,、乳香,、沒藥等配合研末外敷。

  【處方用名】血竭,、麒麟竭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三分至五分,,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血竭散《沉氏尊生》:血竭,、大黃、自然銅,。治皮骨破折,。

  【文獻(xiàn)摘錄】《新修本草》:「療心腹卒痛,金瘡出血,破積血,,止痛,,生肌,去五臟邪氣,?!?/p>

  《海藥本草》:「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dú)鈹嚧?,?nèi)傷血聚,并宜酒服,?!?/p>

  《大明本草》:「敷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p>

  象皮(附:象牙屑)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dòng)物象科象的外皮,。

  【性味】甘、咸,,寒,。

  【功效】斂瘡生肌。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瘡口久不愈合等癥,。

  本品功專收斂,,能生肌斂瘡,促使瘡面愈合,,治潰瘍不致,,可以本品同珍珠、冰片,、血竭,、孩兒茶等藥研末外敷。

  【處方用名】象皮(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附藥】象牙屑:為象牙的屑末。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定驚,,拔毒生肌。適用于痰熱驚癇,,喉痹腫痛,,癰腫瘡毒,痔漏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細(xì)入丸散,,或外用,。

  【方劑舉例】珍珠散《張氏醫(yī)通》:珍珠、爐甘石,、唬泊,,龍骨、赤石脂,,鐘乳石,、朱砂,麒麟竭,、象皮。治外癥潰爛不長肉,。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下疳,,燒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瘡不合,?!?/p>

  松香

  【藥用】本品為松科植物馬尾松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樹脂。

  【性味】苦,、甘,,溫。

  【功效】生肌止痛,,燥濕殺蟲,。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癰癤,疥癬等癥,。

  本品通常作為外用藥,,治癰癤、疥癬濕瘡瘙癢等癥,。治癰癤,,可與蓖麻子、東丹等配用;治疥癬濕瘡,,可與輕粉,、麻油等配用。

  【處方用名】松香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千捶膏《經(jīng)驗(yàn)方》:松香,、蓖麻子、輕粉,、東丹,、銀朱,,茶油。外治癰,、癤,、疔等。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fēng)氣,安五臟,,除熱,。」

  《藥性本草》:「煎膏,,生肌止痛,,排膿袪風(fēng),貼諸瘡,、膿血爛,,塞牙孔殺蟲?!?/p>

  鉛丹

  【藥用】本品為純鉛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寒,。有毒,。入脾、肝經(jīng),。

  【功效】外用拔毒生肌;內(nèi)服殺蟲,,截瘧。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瘡瘍多膿,。

  本品主要外用于散劑及膏藥中,,能與植物油化合,為制膏藥的基礎(chǔ)劑,,有較好的解毒收斂作用,。如經(jīng)驗(yàn)方紅油膏,即用本品配合九一丹(熟石膏九錢,、升丹一錢),,調(diào)入油膏內(nèi),有防腐生肌作用,,可治潰瘍不斂,。

  此外,內(nèi)服小量可墜痰截瘧,,又可用于蟲積腹痛,,因本品有毒,,故目前臨床上極少應(yīng)用。

  【處方用名】鉛丹,、黃丹,、廣丹、東丹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一分至二分,,入丸散,。不可過量,以防中毒,。外用適量,。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p>

  《藥性本草》:「煎膏用止痛生肌?!?/p>

  《本草衍義》:「治瘧及久積,。」

  《本草綱目》:「墜痰殺蟲,?!?/p>

  毛茛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截瘧,,退黃。

  【臨床應(yīng)用】1,、用治瘧疾,。

  本品有毒,臨床上一般作為外用,。用鮮草少許,,洗凈,打爛,,在瘧疾發(fā)作前6小時(shí)敷于大椎穴,,皮膚有灼熱感時(shí),即除去,。

  2,、用治黃疸

  用本品治肝炎黃疸,亦可采用外治法(用法同上),,貼于寸口或內(nèi)關(guān)上(也可墊薄姜片一塊),,皮膚有灼熱感時(shí),,即除去。

  3,、用治哮喘,。

  用法同上,敷大椎穴;或取鮮葉少量,,揉爛,,用紗布包,塞鼻孔內(nèi),,喘平后即除去,。

  本品有毒,只供外用,,一般不作內(nèi)服;外敷數(shù)小時(shí)后皮膚可引起發(fā)泡熱痛,,發(fā)泡后,要保持清潔,,避免感染,。

  【處方用名】毛茛、老虎腳爪草(鮮草,,洗凈,,打爛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文獻(xiàn)摘錄】《本草拾遺》:「惡瘡癰腫,,疼病未潰,搗葉敷之,,不得入瘡內(nèi)令肉爛;又患瘧人,,以一握微碎,縛于臂上;……和姜涂腹,,破冷氣,。」

  馬錢子(附:土木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馬錢科植物馬錢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大毒,。入肝,、脾經(jīng)。

  【功效】通經(jīng)絡(luò),,消結(jié)腫,,止疼痛。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風(fēng)濕疼痛,,經(jīng)絡(luò)拘攣,。

  本品有通經(jīng)絡(luò)的功效,又能止疼痛,,常與羌活,、川烏、乳香,、沒藥等藥物配合,,治療風(fēng)濕疼痛、經(jīng)絡(luò)拘攣之癥,。

  2,、用于跌撲損傷腫痛,以及陰疽,。

  在傷科,、外科方面,取馬錢子消結(jié)腫,、止疼痛,,治療跌撲損傷、骨折等瘀滯腫痛之癥,,可與自然銅,、骨碎補(bǔ)、乳香,、沒藥等同用;治療陰疽,,可與草烏、當(dāng)歸,、地龍等藥配合,。

  本品近年來有用于食道癌,、胃癌,、直腸癌以及肺癌等。因其毒性劇烈,,一般須經(jīng)過嚴(yán)格的加工炮制后,,再配合甘草等解毒藥制成丸劑應(yīng)用。臨床觀察,,近期療效比較好,,但遠(yuǎn)期療效不很明顯,有待于迸一步研究,。

  【處方用名】番木鱉,、馬錢子(水浸10天,每天換水一次,,刮去毛,,切片,,陰干,用麻油炸成外焦黃內(nèi)里深黃色后應(yīng)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nèi)服一日量為二厘至三厘,。外用適量。

  【附藥】土木鱉,,又名木鱉子,、方八。為多年生蔓生草本葫蘆科植物木鱉的種子,。性味甘溫有毒,。功能消積塊,化腫毒,。適用于腫毒,,乳癰,惡瘡,,瘰歷,,痔瘡,跌撲損傷腫痛,,腰痛等癥,。一般作為外用。

  【方劑舉例】散瘀和傷湯《正骨心法要旨》:番木鱉,、紅花,、生半夏、骨碎補(bǔ),,甘草,、蔥須。治一切碰撞損傷,、疲血積聚,。

  治傷消瘀丸《上海中成藥》馬錢子、麻黃,、地鱉蟲,、自然銅、乳香,、沒藥,、香附、骨碎補(bǔ),、紅花,、蒲黃、赤芍、桃仁,、澤蘭,、五靈脂。治跌撲損傷,。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本草從新》:「治咽喉痹痛,消痞塊,?!?/p>

  蒟蒻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蒟箬的球莖。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消腫,,解毒,。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癰療腫毒等癥。

  本品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治癰療腫毒,,常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銀花,、連翹等配合應(yīng)用?;騿斡帽酒?,適量搗爛外敷患處,但不可過久,,以免發(fā)泡,。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瘰歷結(jié)核等癥;近年來臨床上有入用本品治癌腫,、腦瘤等病,。

  【處方用名】蒟箬,、魔芋,、鬼蠟燭、蛇六谷(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八錢,,煎服(本品有毒,,須煎二小時(shí)以上,,濾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

  常山(附:甜茶)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微寒,。有小毒,。入肺、心,、肝經(jīng),。

  【功效】截瘧。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瘧疾,。

  常山能殺滅瘧原蟲,,為中醫(yī)沿用已久的抗瘧專藥,可以控制瘧疾癥狀的發(fā)作,,并有良好的退熱作用,,常和知母、擯榔,、草果同用,。但本品服后往往能引起惡心嘔吐,因此,,過去也用作催吐藥,,用以治療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癥。然而吐法在目前臨床上己很少采用,,而用治瘧疾則又有一種不良副作用,,故在臨床上往往配合半夏、陳皮同用,,以防止發(fā)生惡心嘔吐等癥的反應(yīng),。

  【處方用名】常山、炒常山,、雞骨常山(用麩皮同拌炒至黃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蜀漆:又名甜茶,。即常山的苗葉。性味、功效,、用量均同常山,。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它的抗瘧作用較常山為強(qiáng),。

  【方劑舉例】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草果、擯榔,、青皮,,厚樸、陳皮,、甘草,。治瘧疾。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熱發(fā)溫瘧……,,胸中痰結(jié),吐逆,?!?/p>

  《本草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又云:「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至吐也,。」

  瓜蒂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有小毒,。入胃經(jīng),。

  【功效】涌吐痰食。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痰涎雍盛,,宿食停聚等癥,。

  瓜蒂苦寒有毒,用于痰涎,、宿食停聚胃中而宜于涌吐者,,用本品與赤小豆為末,,香鼓煮汁,,溫服以催吐,。

  此外,本品研末搐鼻,,有退黃疸的作用,。

  【處方用名】瓜蒂、苦丁香(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劑,。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方劑舉例】瓜蒂散《金匱要略》:瓜蒂,、赤小豆,。治胸痞,上脘有宿食者,。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別錄》:「療黃疸?!?/p>

  《本草綱目》:「吐風(fēng)熱痰涎,,治風(fēng)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

  《本草便讀》:「苦寒通于胃腑,,吐隔上蓄聚之熱痰,。」

  藜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莖與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寒,。有毒,。入肝、肺,、胃經(jīng),。

  【功效】吐風(fēng)痰,,殺蟲。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風(fēng)痰壅盛及纏喉風(fēng),。

  本品涌吐作用較強(qiáng),如欲涌吐痰涎,,作為急救,,可用防風(fēng)、瓜蒂,、藜蘆三味,,研細(xì)末,取少量,,溫水送服以催吐,。對于癲癇痰涎壅盛,或纏喉風(fēng)見痰涎壅塞者,,可偶一用之,。本品有毒,用時(shí)宜慎,。

  2,、外用治疥癬。

  本品有殺蟲之功,,用治疥癬,,可用藜蘆研為細(xì)末,加生油調(diào)成軟膏,,外涂,。

  【處方用名】藜蘆(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劑,。外用適量,。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方劑舉例】通頂散《圣惠方》:藜蘆,、黃連。外治諸風(fēng)頭痛,。

  【文獻(xiàn)摘錄】《本經(jīng)》:「蠱毒欬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

  《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瘜肉,,馬刀爛瘡,不入湯用,?!?/p>

  《圖經(jīng)本草》:「吐上隔風(fēng)涎,,暗風(fēng)癲病,,小兒[鼻葭]齁痰疾?!?/p>

  辣蓼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蓼科植物辣蓼的全草,。

  【性味】辛,溫,。

  【功效】溫中化濕,。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痢疾,泄瀉,,小兒疳積等癥,。

  本品具辛辣之味,有溫中化濕的作用,。配合馬齒莧,、地錦草、青木香等藥,,可以治療痢疾,、泄瀉、腹痛;配合麥芽等藥,,可以治療小兒疳積,。

  此外,本品又有化濕解毒作用,,還可用以熏洗濕疹,、頑癬等癥。蛇犬咬傷,,亦可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辣蓼,、辣蓼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