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祛寒藥
《中藥學(xué)》
凡能溫里祛寒,,用以治療里寒癥候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稱祛寒藥,。
溫里藥性偏溫?zé)幔哂袦刂徐詈耙婊鸱鲫柕茸饔?,適用于里寒之癥,。即是《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寒者溫之”的意義。所謂里寒,,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寒邪內(nèi)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臟寒癥,,必須溫中祛寒,以消陰翳;一為心腎虛,,陰寒內(nèi)生,,而見汗出惡寒、口鼻氣冷,、厥逆脈微等亡陽癥,,必須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臨床使用溫里藥時,,應(yīng)注意以下各點(diǎn):
1.外寒內(nèi)侵,如有表癥未解的,,應(yīng)適當(dāng)配合解表藥同用,。
2.夏季天氣炎熱,或素體火旺,,劑量宜酌量減輕,。
3.溫里藥性多辛溫燥烈,易于傷津耗液,,凡屬陰虛患者均應(yīng)慎用,。
祛寒藥應(yīng)用注意事項
一、祛寒藥適應(yīng)病癥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jù)辨證選擇相適應(yīng)的藥物進(jìn)行治療,。
二、本類藥物可用于真寒假熱之癥;對真熱假寒病癥不可應(yīng)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后出現(xiàn)嘔吐現(xiàn)象,是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別藥物孕婦亦虛忌用,。
四,、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應(yīng)用時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
附子(附:烏頭,,草烏)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
【功效】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癥,。
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參、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癥,。
附子功能峻補(bǔ)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癥,皆可應(yīng)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癥,,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用于風(fēng)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等癥,。
附子藥性溫?zé)?,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fēng)濕痹痛屬于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處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jīng)巴水(即鹽鹵)浸后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qū)別,現(xiàn)上海地區(qū)不再區(qū)分,。),、生附子、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jīng)巴水梫制,,洗凈后,切片曬干供應(yīng)藥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qiáng),,須嚴(yán)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一般認(rèn)為最好先煎。
【附藥】1.烏頭:植物來源和附子相同,,亦為烏頭的塊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烏頭有生,、制兩種,,通常處方寫制川烏,即為烏頭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換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藥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無白芯為度,。取出揀去豆腐,曬至半干,,切片,,烘或曬干,或軋碎如綠豆大小,,供臨床應(yīng)用,。制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有祛風(fēng)濕,、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fēng)寒濕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陰疽、跌打傷痛等癥,。一般不作內(nèi)服,,外用敷治陰疽,有消散作用,。
2.草烏: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烏頭屬植物塊根的通稱,。
制草烏炮制方法同制川烏,性味功效與用法亦相似,。生草烏作用和用法,,同生川烏。
【按語】1.附子一藥,,始載于《本經(jīng)》,,因附于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rèn)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但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種植烏頭,,在收割時不用原來種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種植后新繁殖的塊根,,作為藥用,。藥店供應(yīng)的烏頭與附子,實(shí)為一物,,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為烏頭,、附子兩藥。
2.附子藥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yùn),,下補(bǔ)腎陽以益火,,是溫里扶陽的要藥。一般認(rèn)為應(yīng)用本品以脈象微細(xì)或沉遲或虛大,,舌苔薄白或白膩而質(zhì)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癥為宜,。如屬陰虛陽盛,或假寒真熱之癥,,誤用附子,,則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劇,,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應(yīng)用較為廣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強(qiáng)回陽救逆的功效;配人參,,則溫陽益氣;配肉桂,,可補(bǔ)陽益火;配白朮,可溫脾燥濕;配茯苓,,能溫腎利水;配桂枝,,可溫經(jīng)止痛,配熟地,,能補(bǔ)陽滋陰;配蒼朮,,可散寒除濕;配黃耆,可溫陽固表;配麻黃,,可溫經(jīng)發(fā)表,。若遇寒熱,附子也可與寒涼藥同用,,如配大黃,,可溫陽通便;又如配以黃連,可扶陽瀉熱,,成方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大黃,、黃連、黃耆,、附子),,在臨床上常用治脘腹絞痛、泄瀉不暢,、嘔惡心煩,,更兼汗多、肢冷,、脈弱等癥,。
4.附子與烏頭雖同屬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臨床應(yīng)用上略有差異,,一般認(rèn)為附子以補(bǔ)火回陽較優(yōu),烏頭以散寒止痛見長,。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皆有劇毒,,內(nèi)服須加炮制,,入湯劑須經(jīng)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膚破損者則不宜應(yīng)用。
【方劑舉例】四逆湯《傷寒論》:附子,、干姜,、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nèi)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xì)欲絕,。
【中毒與處理】烏頭堿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堿2毫克,。狀癥:先有唇舌發(fā)麻,、惡心,手足發(fā)麻,,繼之運(yùn)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燥,、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咽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可能突然而死亡,。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可用阿托品或異丙基腎上腺素等,。必要時可靜注毒毛旋花子,,中藥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兩,、甘草五錢,或綠豆四兩,、甘草二兩,,煎服;或用甘草、黃連,、犀角煎服解毒,。
肉桂
【藥用】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大熱。入肝,、腎,、脾經(jīng)。
【功效】溫中補(bǔ)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癥,。
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bǔ)腎陽的作用,,故適用于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萎,、尿頻等癥,常與溫補(bǔ)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補(bǔ)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體弱,、氣哀血少,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癥,。
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于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癥,,用少量肉桂配入補(bǔ)氣,、補(bǔ)血藥如黨參、白朮,、當(dāng)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炮姜、熟地,、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經(jīng)行腹痛等癥,。
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一味,,亦有相當(dāng)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干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獨(dú)活,、桑寄生、杜仲,、續(xù)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沖任虛寒,、經(jīng)行腹痛,,可與當(dāng)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處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陰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或沖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揮發(fā)油,不宜久煎,,須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語】1.肉桂為樹皮,,桂枝為嫩枝,,兩者同出一本,都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氣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溫通經(jīng)脈。肉桂氣厚,,主溫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補(bǔ)腎陽,又可引火歸源,,常與附子同用,,以治陰寒里盛、腎陽不足而出現(xiàn)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紅,、溲清便溏、脈浮大無力等“戴陽”的癥候,。
2.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bǔ)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癥。但兩藥各有特點(diǎn),,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氣血寒滯之癥,,多于調(diào)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郁經(jīng)閉腹痛等癥,每多選用;又在峻補(bǔ)氣血之中,,用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bǔ)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附湯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bǔ)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癥,,不宜應(yīng)用,。
干姜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脘腹冷痛,,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冷,、脈微弱等癥
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里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qiáng)回陽救逆之功,,以治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冷等癥,。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癥,,常與細(xì)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應(yīng)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附藥】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內(nèi)呈老黃色,供藥用,。性味辛苦大熱,。功能溫中止瀉,止血,。適用于寒癥腹瀉,、虛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時出現(xiàn)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癥,,常與補(bǔ)氣、補(bǔ)血藥物配合應(yīng)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數(shù)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于發(fā)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于外感風(fēng)寒及胃中寒飲等癥;干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于治里寒之癥,,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jīng)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則不散,比干姜則不燥,,其性與炮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干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方劑舉例】理中湯《傷寒論》:人參,、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飲,,喜唾涎沫,。
吳茱萸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shí)。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jīng)行腹痛等癥,。
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jīng)的郁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臺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luò)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dāng)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jīng)行后期,。還可配伍補(bǔ)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泄瀉。
2.用于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癥,。
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此外,,根據(jù)近人經(jīng)驗(yàn),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干用,。辛烈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根據(jù)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郁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diào)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jīng)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diǎn),。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治嘔而腹?jié)M,或干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高良姜(附:紅豆寇)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散寒止痛,。
【臨床應(yīng)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嘔吐等癥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癥,。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yàn)樗鼫刂猩⒑饔幂^好,所以還可用于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用。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于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癥,。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蜀椒(附:椒目)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大熱,。有毒,。入脾、胃,、肺,、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胃腹冷痛,寒濕泄瀉等癥
本品味辛大熱,,善散陰冷,,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治胃腹冷痛,,可與黨參,、干姜、飴糖配伍;治寒濕泄瀉,,可配蒼朮、陳皮,、厚樸,、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熱,,布裹溫熨痛處,可奏緩解疼痛之效,。
2.用于蟲積腹痛或吐蛔等癥
本品有驅(qū)蛔作用,,在臨床上常與驅(qū)蟲藥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對于吐蛔病癥,,常配合烏梅,、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附藥】椒目:即是蜀椒的種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滿。適用于痰飲喘息,,水腫脹滿等癥,。一般用量為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蜀椒丸(《外臺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胡椒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shí)。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yīng)用】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癥
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
胡椒又是調(diào)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jìn)食欲,。
【處方用名】胡椒,、白胡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shí),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shí),,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散劑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蓽菝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yīng)用】用于胃寒嘔吐及脘腹疼痛等癥
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癥,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yīng)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中,,用蓽菝為末揩之,另煎蒼耳湯漱去涎,。
【處方用名】蓽菝(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蓽菝丸《世醫(yī)得效方》:蓽菝、炮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瀉之屬于寒者。
畢澄茄
【藥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shí),。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嘔吐等癥
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癥,,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yīng)用,。
2.用于寒疝疼痛等癥
本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yīng)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癥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癥。
【處方用名】畢澄茄(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shí)。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癥
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yīng)用,。
2.用于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癥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癥,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xì)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jīng)通絡(luò)、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陰疽,、跌打損傷等癥。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藥用果實(shí),,功效較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小茴香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shí),。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肝,、腎、脾,、胃經(jīng),。
【功效】理氣止痛,調(diào)中和胃,。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胃腹冷痛等癥,。
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yīng)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用于胃寒嘔吐,、食少。
小茴香有調(diào)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jìn)食,,故可用于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之癥,。
【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系木蘭科常綠小喬木八角茴香樹的果實(shí)。性味,、功效與小茴香近,。用量也與小茴香同。
【方劑舉例】暖肝湯《景岳全書》:小茴香,、肉桂,、沉香、烏藥,、當(dāng)歸,、枸杞、茯苓,、生姜,。治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藥物
一,、溫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濕藥),、肉豆寇(理氣藥)
二、溫中止瀉:炮姜(止血藥)
三,、散寒止痛:艾葉(止血藥)
四,、溫腎:烏藥、九香蟲、沉香(理氣藥),、鐘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藥)
- 標(biāo)簽:
上一篇: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下一篇: 第十四章 開竅藥